2025年9月8日,《中國文化報》第8版整版刊發題為《走進內蒙古開魯縣——聆聽鼓舞人心的《大刀進行曲》》的文章,報道了內蒙古開魯縣麥新紀念館以麥新的一生為主線,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宗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所全面展示麥新烈士生平事跡的專題陳列展館。經過提升改造后,麥新紀念館以全新的觀展體驗吸引眾多參觀者,進一步發揮了紀念館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8日《中國文化報》第08版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1937年,年僅23歲的麥新看到七七事變爆發的新聞和二十九軍大刀隊在保衛喜峰口長城的戰斗中奮勇殺敵的事跡后,滿懷激情創作出鼓舞人心的《大刀進行曲》。
1937年8月8日,國民救亡歌詠協會在上海文廟成立時,幾千名群眾高唱《大刀進行曲》:“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88年過去了,當人們在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麥新紀念館里聽到這首中華民族抗戰歲月里最為嘹亮的歌聲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會情不自禁地唱起“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麥新紀念館前身為麥新烈士生平事跡展覽館,1996年更名為麥新紀念館。整個展館以麥新的一生為主線,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宗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所全面展示麥新烈士生平事跡的專題陳列展館。”麥新紀念館講解員高飛指著展廳里的數字化設備說,經過提升改造后,麥新紀念館以全新的觀展體驗吸引眾多參觀者,進一步發揮了紀念館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麥新紀念館廣場麥新雕像。通遼市委宣傳部供圖
“革命音樂家麥新,原名孫培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向前沖》《只怕不抵抗》等歌曲。1946年3月,麥新來到了開魯縣……”在剛剛改擴建完成的麥新紅色文化主題景區,講解員王雪潔正帶領游客參觀麥新舊居。景區占地2000余畝,集研學、觀摩、體驗、互動于一體,包含麥新烈士陵園、主題長廊、行軍小路、音樂展廳等10余處景點。
“景區通過AI技術、場景還原、沉浸互動、實景劇演出等多種手段,讓游客更深入了解麥新留下的熾熱旋律和他追求真理、堅定信仰、敢于斗爭、不畏犧牲的品質。”來自北京的張越參觀麥新烈士陵園和音樂展廳后,被革命先烈的堅定信念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與紀念場所,位于麥新鎮的麥新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莊嚴肅穆,相鄰的黑龍壩鎮麥新殉難地立著“英雄在此長眠”的石碑,每年清明節都有群眾自發前來獻花。
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寶貴的紅色資源,都是學習黨史知識、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科書。據了解,開魯縣以麥新為核心的紅色景區景點達16處之多。講解員飽含深情地說:“這16處紅色資源如同16座精神燈塔,照亮開魯縣的紅色傳承之路。從紀念館到烈士陵園,從烈士殉難地到紅色驛站,每一處紅色印記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革命歷史。”
開魯縣文化中心禮堂的舞臺上,話劇《赤子長歌》的經典臺詞響徹劇場。這部以革命烈士麥新為原型創作的話劇,不僅是開魯縣烏蘭牧騎挖掘本土紅色故事創作的心血之作,更成為開魯縣激活紅色資源、讓革命精神“可看、可感、可學”的生動縮影。在《赤子長歌》之前,開魯縣烏蘭牧騎還創排過話劇《大刀進行曲》,并在井岡山革命老區演出過。
“過去提到紅色資源,人們多想到靜態展覽,但我們希望讓麥新同志的革命精神從史料里‘走出來’,走進群眾心里。”開魯縣烏蘭牧騎團長楊敬東說,《赤子長歌》自創編以來,已在內蒙古各地巡演28場,觀眾逾1.5萬人次。
從1937年寫下《大刀進行曲》參加抗戰到1947年在開魯縣壯烈犧牲,麥新用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深刻詮釋了“永遠跟黨走”。
78年前,麥新的熱血灑在開魯縣這片土地上。為永遠緬懷這位革命烈士,開魯縣以麥新命名的鎮、村各有一個。在麥新長眠的地方,他留下的“信念堅定、勇于犧牲、忘我工作、艱苦奮斗、舍己為人、善于創造”精神已經成為紅色基因,流淌在草原兒女的血脈中,激勵著后人在紅色精神引領下,共同踏上更加輝煌的新征程。(阿勒得爾圖)
制作:閆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