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長臂劃出的弧線里藏著地區的經濟脈動,攪拌機轉動中孕育著地區的發展蓄能,工人們濕透的工裝上蒸騰的是轉型底氣……包頭市石拐區重大項目規劃圖上的線條一一在加速“生長”,鐫刻著破局攻堅的鏗鏘足跡。
2025年上半年,石拐區在年初確定的28個重大項目全部開復工基礎上,又新開工18個項目,以增量項目牽引產業加快升級,總量躍升、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同步推進。一個產業集聚、技術創新、生態友好的現代產業體系,正悄然在石拐成型。
高質量發展首在創新,破題之鑰仍是科技。作為老工業基地,石拐區深知傳統產業的轉型之路不僅要“舊貌換新顏”,更要“脫胎換骨”。
在亞新鋼鐵公司的智能調度中心,大屏上實時跳動的數字和熱力圖,展示著企業轉型升級的“智慧大腦”。今年,該公司投資20億元實施13個技改項目,通過引入智能傳感系統、搭建數字化管控平臺強化全流程智能調度,實現效率、品控“雙提升”。更值得期待的是,投資60億元的亞新三期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項目將采用先進涂鍍、精控固化等技術生產不銹鋼彩涂鋼板,實現產品升級、附加值提升、產業鏈延伸。
特種合金產業同樣煥發新機。繼拓鴻項目一季度建成投產后,和順、英可瑞兩個項目先后落地,采用國內領先的直流爐技術,推動傳統硅鐵向高純硼合金等高端產品躍升。據初步測算,項目建成后,能耗有望降低30%,綜合效益提升超過50%。
石拐區工信局局長鄭利民介紹,上半年,石拐區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增長190.4%,新增自治區創新型中小企業9家,5家企業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科技驅動下,一條由“制造”邁向“智造”的路徑在加速形成。
近日,記者走進包頭市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站在高地眺望,風電塔筒、葉片、法蘭等構件如林而立,一座現代化制造新城正在崛起。
風電產業,是石拐區轉型發展的一張新名片。今年,山西天寶項目落地建設,填補了自治區風電法蘭制造的空白,也標志著石拐區在“風電全鏈條”構建中邁出關鍵一步。與此同時,中科傳感、永益鋼構等9個配套項目同步推進,打通了產業鏈關鍵環節,25類核心零部件實現“隔墻供應”。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地區風電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已達78億元,占自治區比重37.5%,均比去年有所提升。制造業總產值占石拐區比重79.4%,比去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石拐區比重更是達到42.6%,同比增長11.6個百分點,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已然成為當地經濟的堅實脊梁。
與此同時,石拐區積極培育“新勢力”——低空經濟和數字經濟,新引進低空經濟企業8家;通航機場聯合內蒙古科技大學共建自治區首家通航技術現代產業學院及低空經濟研究院,瞄準的是未來“空中出行”和“航空服務”的新賽道。數字經濟方面,已聚集起一批檢驗檢測、軟件信息服務類企業,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30%,為轉型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從工業硬實力,到城市軟環境,石拐區加快完善現代服務體系,為城市注入更多“人氣”和“煙火氣”。
在新啟用的鐵路技術創新產業園內,人員集聚、配套完善;喜桂圖商旅綜合體項目開工建設,未來將成為集商貿、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新地標;全域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加快建設,推動全域旅游服務功能升級。
記者了解到,上半年,石拐區新登記服務業企業180戶,同比增長22.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26.9%,同比提升9.1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帶動就業、提升消費的中堅力量。
“前段時間,中國大學生自行車錦標賽之所以選在石拐舉辦,就是對當地發展變化的最大肯定,我們打心眼里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市民胡女士說。
今年上半年,石拐區累計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同比增長9%,文體旅產業正在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石拐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馬斌表示,下一步,石拐區將牢牢把握項目建設主線,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聚焦主導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發揮頭部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營商環境招商的優勢,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在石拐區落地生根。 (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劉向平 通訊員 李慧 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