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巴彥淖爾9月7日電(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薄金鳳 通訊員 王麗娜)9月6日,記者從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獲悉,通過系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鳥類種群數量增至260種、總數約70萬只。
在烏梁素海濕地,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正觀測疣鼻天鵝、翹鼻麻鴨等重點鳥類的棲息與繁殖情況。隨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許多野生鳥類遷徙而來。
“近年來,隨著流域生態功能持續增強,疣鼻天鵝數量已從200只增至600余只,成為生態改善的標志性物種。”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楊道爾基介紹。
被譽為“黃河之腎”的烏梁素海,是北方重要生態屏障。而多年前,這片水域一度危機四伏,鳥類和魚類大面積死亡,生態系統瀕臨崩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村民曹建山回憶:“以前水體發黑,船行過處,翻起的淤泥散發惡臭。”
拯救“黃河之腎”迫在眉睫。關停排污企業、興建污水處理廠、清理湖中淤泥……但效果并不持久。2018年起,國家對烏梁素海流域啟動一體化保護修復,這里迎來系統性轉折。
據悉,當地投資50.86億元實施35項國家試點工程,涵蓋沙漠鎖邊、灌區面源污染治理、工業廢水處理等領域;并在“十四五”期間規劃投入35.89億元,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三大類13個項目。
“治理模式已從單純治湖轉向系統治流域,生態修復也從單要素治理轉向多要素協同治理。”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通過烏蘭布和沙漠鎖邊、河套灌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業園區工業廢水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及湖區生態調控等綜合措施,湖心斷面水質連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