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通遼,科爾沁草原的風掠過千畝玉米田,葉片沙沙作響,飽滿的果穗壓彎枝頭。在通遼市玉米科技示范田里,種植大戶李靜蹲下身,指尖劃過整齊的玉米株:“以前一畝地種4000株,現在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畝保苗6000-6500株,穗子還這么大,秋收最少多收200公斤!”
作為國家黃金玉米帶核心區,近年來,通遼市將“提高單產”列為頭等大事,以“密植精準調控”為“金鑰匙”,打開糧食增產新空間。如今的田間地頭,“玉米擠著長、產量往上闖”成為常態,曾經的單產瓶頸,正被創新實踐逐步突破。
從“散著種”到“密著長”,科技為玉米田“提質換擋”
“以前的玉米種密了怕互相‘搶營養’,長得又瘦又小。現在才知道,選對品種、用對方法,‘擠著長’也能高產!”李靜的話,道出眾多種植戶的轉變。
通遼市的底氣,來自“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的“四良融合”。為實現玉米“密而不擠”,通遼市聯合中國農科院篩選出“中玉303”等42個耐密高產品種,配套11項密植調控技術,澆水、施肥都有精準方案。
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首席專家李少昆介紹:“玉米單產提升關鍵在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過去東北玉米每畝僅種4000株,現在通遼市不少地塊達6000株左右,能多2000穗左右。‘中玉303’產量和生物量突出,適配高密度種植。”他補充道,當前玉米生長整齊,灌漿后期葉片仍翠綠,抗逆性強,上百萬畝“噸糧田”有望落地。
如今的通遼市玉米田,早已告別“靠天吃飯”:1500萬畝玉米田用無膜淺埋滴灌,974萬畝高效節水田讓每滴水都高效利用;1.8萬臺高性能播種機配置北斗導航,行距、株距誤差不超2厘米。數據顯示,全市800萬畝地塊畝保苗超5000株,200萬畝達5500-6500株,密植技術成“增產利器”。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小農戶共享紅利
“以前自己種地,買農資沒議價權,遇病蟲害就慌神。現在加入合作社,從種到收都有人管,省心又賺錢!”奈曼旗東明鎮東明村村民高勇的經歷,是通遼破解“小農戶增產難”的縮影。
為讓更多農戶享技術紅利,通遼市組建社會化服務聯盟,416家服務組織聯動8家農事服務中心,推行“六統一”服務,即統一采購農資、耕種作業、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機械收獲、糧食銷售。截至目前,聯盟服務25.9萬戶農戶,覆蓋1225.7萬畝耕地,帶動小農戶畝均節本增效100-200元。
此外,通遼市還創新模式:沙地推廣“密植+保護性耕作”,300萬畝沙地既固沙培土,又實現畝增300公斤以上;與通糧集團合作“品種+粒收+糧食銀行”,智慧農業落地,智能化水肥平臺讓玉米田“會說話”,缺肥缺水自動提醒。
從“破瓶頸”到“樹標桿”,“密植高產”通遼模式續寫新篇
如今的通遼,已創10項玉米單產全國、東北及自治區紀錄,4年累計增產21.8億斤。但通遼的目標不止于此。
“下一步,我們要把千萬畝示范區打造成‘噸糧田’樣板,計劃核心區畝產超噸糧。”通遼市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
秋意漸濃,通遼市玉米田即將豐收。風吹過田野,帶來成熟的糧香,更奏響北方糧食增產新樂章。在國家黃金玉米帶上,通遼市正以科技與服務,續寫“北疆糧倉”新篇章。(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鮑慶勝 通訊員 韓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