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雅社區內,20盞嶄新的路燈次第亮起,照亮了居民的夜間出行路。
“以前晚上出門黑燈瞎火的,遛彎得帶著手電,現在路燈亮了,監控也裝上了,心里踏實多了。”居民張大爺不由自主地豎起了大拇指。
得益于呼和浩特市實施的“村居吹哨”未訴先辦機制,新雅社區“吹哨”后上報的相關問題很快得到了回應,新城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兩周內為社區安裝了20盞路燈,并同步完善了監控和公廁設施。
現如今,村(社區)“吹哨派單”,聯動部門“報到辦理”,已成為呼和浩特市基層治理工作新常態。一聲“哨”響何以巧撥千斤?連日來,記者深入呼和浩特市基層一線進行了實地探訪。
暢通渠道 吹準“哨聲”
時間回溯到今年1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民社區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時發現,新民社區7區、8區的某些商戶存在商鋪占道經營現象,原本寬敞的人行道被擠占,行人只能側身而過,給居民的日常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發現問題后,社區工作人員迅速行動。社區黨支部書記魏濤第一時間通過“吹哨報到”系統向城管部門發出預警。新城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接到“哨聲”后,即刻響應,迅速抵達現場。執法人員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當場對違規占道經營的商戶開展教育引導,耐心告知其行為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與不良影響,同時協助商戶將占道物品搬回店內,恢復道路通暢。
今年以來,聚焦基層“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治理痛點,呼和浩特市創新建立“村居吹哨”未訴先辦機制,村(社區)書記可隨時對需要部門處理的事項“吹哨”,市區兩級職能部門及時“應哨”處置,推動基層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真正實現群眾訴求未訴先辦。
“針對超出社區自治權限的公共服務類訴求,當鄉鎮(街道)也無能力解決,屬于職能部門職責時,‘村居吹哨’未訴先辦機制便發揮出了巨大威力。”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一科科長龐鳳說。
精準明晰事權,是吹準“哨聲”的前提,也是提高治理效能的關鍵。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市接訴即辦指揮調度中心牽頭,聯合各旗縣區對基層治理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形成市、旗縣區兩級事項清單。市級清單涵蓋18類1568項,旗縣區級清單包含13類4779項,明確每類事項的責任部門、流程時限。
“通過事項清單,我們就可以精準把問題報給相應的部門,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魏濤說。
聞哨而動 打通堵點
連續多日的降雨,和林格爾縣轄區內平房區因排水系統老化,積水成了居民的“心頭事”—— 雨天出門得蹚水,院落墻角受潮霉變,就連日常垃圾清運都受影響。
網格員在日常摸排走訪中發現這一隱患,第一時間上報社區,社區及時“吹哨”。接到哨聲后,各部門迅速響應,聯合施工隊進場開展專項治理,對原有渠道進行深度清理,將沉積多年的淤泥、枯枝、生活垃圾徹底清除。與此同時,加快新排水渠修建進度,從源頭提升排水能力。如今,困擾居民多年的積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村居“吹哨”,職能部門報到,共同破解難題,關鍵是“哨響人要到”“報到事要了”。為了讓“哨聲”不走過場,呼和浩特市構建起“吹哨—應哨—評哨”全鏈條評價機制,讓治理效能在閉環中持續提升。社區對部門“應哨”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價,評價結果納入部門績效考核,為基層“吹哨”撐腰壯膽,激勵職能部門不僅“報到”,更要“出力”,達到了“事不完,人不撤”的效果。
“‘清單明責、評價督責’的模式,有效減少了部門推諉扯皮,訴求反饋成本降低40%,辦理時限平均縮短3天,真正實現了為基層減負賦能。”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劉建清說。
機制革新讓治理末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回民區鋼鐵路街道未來城社區黨委“吹哨”,回民區園林建設服務中心迅速“報到”,解決了社區飛蟲擾民問題;大學西路街道牧機所社區通過“吹哨”,聯合了賽罕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大學西路街道辦事處以及大學西路派出所等多個單位,解決烤肉油煙困擾居民的問題……哨聲“吹響”后,一批治理難題得到破解,基層治理效能明顯提升。
目前,呼和浩特市9個旗縣區1415個村(社區)實現“村居吹哨”全覆蓋,同期12345熱線投訴工單中,市容市貌類下降23%,物業服務類下降18%。
技術賦能 以“智”提“治”
“開展‘吹哨報到’,我們通過社區治理平臺進行‘下單’操作,既省時又省力。”和林格爾縣城關鎮盛春花園A區網格員張國華對記者說。
以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呼和浩特市“村居吹哨”未訴先辦機制系統,橫向覆蓋市域范圍內全部村(社區)和市、旗縣區兩級相關部門,縱向到底,實現了全域覆蓋。系統為村(社區)網格員開通2838個賬號,確保“吹哨”權限授權“全覆蓋”,讓基層訴求能夠通過數據交互得到高效處理,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人員少跑腿”。
新城區東風路街道光華街社區網格員小梁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外貿巷出現路面塌陷情況,存在安全隱患。網格員立即啟動“社區吹哨”程序,通過“吹哨報到”平臺,將路面塌陷的緊急情況和現場照片,同步上報至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接到“哨聲”后,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迅速響應,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針對基層反映的“吹哨受時空限制”問題,平臺增設移動端吹哨功能,將“發現問題—返回辦公點錄入—提交工單”多環節流程,優化為網格員現場拍照、填寫信息即可上傳的“一鍵吹哨”,操作時間從平均20分鐘縮短至5分鐘。同時,系統新增退單審核功能,設置專職審核崗,對部門不合理退單進行嚴格把關,退單率下降至13%以下。
截至8月底,呼和浩特市通過“村居吹哨”未訴先辦機制發起“吹哨”6596件,辦結4540件,辦結率68.83%。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任務繁重,一聲“哨”響卻巧撥千斤,撬動各方治理資源實現整合。在一次次的“吹哨”聲中,呼和浩特市打開了基層治理一個個小切口,以一個城市的聯動暢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水平,讓“哨聲”切實轉化為基層群眾的“歡笑聲”。(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