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工人日報》頭版刊發題為《內蒙古老工業城市“綠”道超車》的文章,報道了截至今年7月底,內蒙古包頭市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已達1130.66萬千瓦,突破了總裝機容量(2237.63萬千瓦)的50.53%。這個數字標志著包頭能源結構實現從傳統煤炭化石能源為主體向新能源為主體的根本性轉變。
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6日《工人日報》第1版
“選擇在包頭建廠的原因,一是老工業基地具有雄厚產業基礎,有優秀的產業工人以及上下游集群優勢,同時包頭打造世界綠色硅都,吸引全球頭部投資企業落地,我們的產品80%以上就地消化。”日前,在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咸江告訴記者。
作為綠色能源光伏產業鏈上游的重要原料,硅材料曾被貼上“高耗能、高污染”標簽。而這家公司最主要的“法寶”就是科技含量更高、更加“綠色”的顆粒硅產品。
“目前,我們生產的顆粒硅每功能單位產品碳足跡數值為14.441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創下全球硅材料碳排放最低紀錄。”李咸江表示,“基于反應效率提升和流程簡化,實現硅材料成本大幅下降,后續造出來的產品價格將越來越普惠老百姓。”
在包頭,快速崛起的晶硅光伏產業集群,展現出強大的發展定力。70余家鏈上企業在此匯聚,共同構建起從多晶硅料延伸至單晶拉棒、切片及組件的產能布局。
截至今年7月底,包頭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已達1130.66萬千瓦,突破了總裝機容量(2237.63萬千瓦)的50.53%。這個數字標志著包頭能源結構實現從傳統煤炭化石能源為主體向新能源為主體的根本性轉變。今年1月至5月,包頭晶硅行業綠電消納穩定在70%左右。這座老工業城市,正在綠色蝶變中贏得未來。
在另一座煤炭大市鄂爾多斯,坐擁全國1/6的煤炭儲量。如今這里的煤炭從“燃料”過渡向“原料”,延伸出以煤制烯烴為主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工業園區,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煤制烯烴示范項目生產車間,黑色的原煤經過一系列工藝“吃干榨凈”變成烯烴產品,再加工為輪胎、手機殼、衣服等各種產品。
作為已建成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烯烴廠,“寶豐內蒙古300萬噸烯烴項目占到全國總產量的23.4%,采用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韓華山介紹,公司首創的國內AI智能配煤系統、智慧物流共享平臺、一體化智造中樞系統等,通過“智能控制+數字孿生”雙輪驅動,實現了生產流程的精準智能管控。
“項目另一個特點是我們的生產過程全部使用綠電,產品得到零碳認證。內蒙古源源不斷的綠電對工業用電大戶帶來了好處。”韓華山表示。
近年來,內蒙古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以“煤頭化尾”加快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成功躋身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向內蒙古東部走去,通遼市的內蒙古霍煤鴻駿鋁電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鑄造分廠車間里,除了監測人員,幾乎看不到操作人員的身影,一條全自動化的鋁錠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行。
自2016年開始,分廠將原有生產線改造成為了自動化鋁錠鑄造生產線。如今,在生產線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通過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項目的相互配合已完全取代了原來的人工操作。
近年來,霍煤鴻駿鋁電公司積極推進“煤電鋁”向“綠電鋁”的轉型發展,建成了全國首個高載能產業清潔化發展示范區,開展電解鋁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示范項目、煙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項目。從傳統的“挖煤發電”轉向“追風逐日”的清潔能源模式,這座東北最大的鋁工業基地正以綠電替代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記者 周子元 張銳)
制作:楊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