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農民日報》第6版刊發題為《內蒙古科右中旗:以草治堿 荒灘變綠洲》的文章,報道了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好腰蘇木鎮,由國家科技特派團牧草產業組打造的100畝鹽堿地飼草種植示范田正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叢叢改良羊草挺拔茂盛,不僅鎖住了流動的沙土,更成為當地養殖戶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草”。
報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6日《農民日報》第6版
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好腰蘇木鎮,一片特殊的“草原”正煥發著勃勃生機。這里不是天然牧場,而是由國家科技特派團牧草產業組打造的100畝鹽堿地飼草種植示范田。曾經面臨沙化和退化的土地上,一叢叢改良羊草挺拔茂盛,不僅鎖住了流動的沙土,更成為當地養殖戶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草”。
盛夏的試驗田里,來自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馬紅媛研究員指著生長茂密的一叢羊草,向記者介紹其發達的根莖擴繁能力:“看,這是我們針對科爾沁沙地干旱、貧瘠、鹽堿化特點,培育的羊草新品種。它的分蘗能力強,一個植株一個生長季可以產生一兩百個分蘗苗,根系發達,防風固沙能力極強。羊草除了生態價值高,粗蛋白含量也高,被稱作‘禾本科牧草之王’。”
馬紅媛介紹,羊草是構建北方草原生態屏障和優質人工草地的關鍵物種。試驗田的核心任務,就是篩選、培育和示范最適宜當地環境、兼具高生態價值和高飼用價值的羊草品種。與傳統草種相比,這些改良羊草在中重度鹽堿條件下,經過適當改土措施,種植當年就有很高的田間出苗率和成活率,產草量高、耐啃食、適口性好,粗蛋白含量顯著提升,是牲畜的優質“營養餐”。
近年來,科右中旗借助國家科技特派團幫扶契機,不斷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聚焦科技賦能高質量防沙治沙,借力借勢、因地制宜推動科技“突圍”,在沙地治理區域,科技治沙的顯著成果令人矚目,為生態修復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另一處國家科技特派團優質肉牛飼草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技術示范基地,牧草茂盛,長勢良好,這片牧草就是養殖戶滿都拉在國家科技特派團指導下種植的紫花苜蓿。
看著繁茂的紫花苜蓿,滿都拉臉上洋溢著笑容。“這紫花苜蓿產量大、營養高、品質好,牛特別愛吃,每年打完草,多余的紫花苜蓿飼草料還可以賣出去,這也是一筆收入。”滿都拉向記者介紹,過幾天他將收割今年第一茬紫花苜蓿,去年的第一茬紫花苜蓿一共打了16捆,每捆能達到800斤左右,每年能打三茬,按照目前市場價每噸1300元左右算,一年就有4萬元左右的收入。
作為當地養殖大戶,也是“曉景”式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的滿都拉,在國家科技特派團牧草產業組的幫助下率先示范種植了46畝紫花苜蓿,當年便取得了顯著成效:46畝紫花苜蓿不僅畝產鮮草1000斤,遠高于傳統飼草,其高蛋白含量更大大提升了養殖效益,節約了飼料成本。這一成功實踐,為周邊嘎查的牧民和養殖戶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優質飼草種植樣板。
據了解,2025年,國家科技特派團牧草產業組圍繞科爾沁沙地治理,創新鹽堿草地飼草種植課題項目,對好腰蘇木鎮3358畝裸露沙地精準施策,科學制定最優植被空間布局種植方案,打造100畝鹽堿草地飼草種植示范區、探索50畝沙化耕地田飼草種植改良試驗,通過補種堿茅進一步改善了飼草品質,優化了土壤結構,成功治理了3358畝裸露沙地。
如今,好腰蘇木鎮的這片“科技草”正從試驗田走向更廣闊的沙地草原。微風拂過,綠浪翻滾,每一株挺立的羊草,都承載著科研工作者的智慧與汗水,也寄托著像滿都拉一樣的萬千牧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共同編織著科爾沁沙地由黃轉綠、由綠生金的嶄新圖景。
“好腰蘇木鎮沙地綜合治理任務58萬多畝,近年來,我們與國家科技特派團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緊密配合,以科技賦能,推進滅黃、治白、增綠,在100畝鹽堿地試種10種耐鹽堿飼草,在500畝重度鹽堿地開展蘇打鹽堿地改良試驗,通過改良劑施用、種植結構優化等技術手段,持續探索蘇打鹽堿地的高效治理途徑。目前試種和移栽的羊草、堿茅等品種長勢良好,同時與草業龍頭企業合作,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模式,讓黨員群眾都參與進來,形成多贏的格局。”科右中旗好腰蘇木鎮鎮長王文勝說道,下一步,將全力推進科爾沁沙地治理殲滅戰,讓綠色徹底成為這片土地發展的底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制作:楊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