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國(內蒙古)—俄羅斯投資貿易合作推介會在呼和浩特圓滿落幕。6項合作協議落地、5.01億元簽約金額敲定,既是這場推介會的“豐收答卷”,更是中俄區域合作向深向實的生動注腳。這場跨越國界的“雙向奔赴”,深深扎根于兩地互補的資源稟賦,牢牢依托區域聯動的發展動能,穩穩承載民生產業的價值期許,為新時代中俄經貿往來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源:網絡
以“資源互補”為基,筑牢合作“壓艙石”。中俄雙方的核心優勢在此次簽約項目中實現精準對接。內蒙古作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坐擁廣袤的農業種植基地與成熟的跨境物流網絡,能高效承接境外資源輸入與境內產品輸出;俄羅斯則在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優質農產品領域優勢突出,恰好填補我國市場需求缺口。從天然氣供應保障能源安全,到農產品貿易豐富民生選擇,從跨境物流打通流通堵點,到農業種植共享技術經驗,每一項協議都是“你有我需、我優你用”的典型范例。這種基于資源互補的合作絕非短期“一次性交易”,而是長期穩定“利益共同體”的扎實構建,讓中俄經貿合作在全球經濟波動背景下,擁有抵御風險、行穩致遠的堅實根基。
以“區域聯動”為翼,激活發展“新引擎”。推介會選址呼和浩特,核心在于看中內蒙古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獨特區位價值。隨著簽約項目落地,這一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一方面,依托內蒙古成熟的跨境物流體系,俄羅斯的能源、農產品可快速直達中國腹地,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并顯著提升供應效率;另一方面,中國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現代化的物流服務也能借這條通道“走出去”,為俄羅斯相關產業升級注入強勁活力。此類“雙向流通”的區域聯動打破單一城市、單一領域“單打獨斗”的局限,形成“以點帶面、全域協同”的發展格局。它不僅能帶動中俄兩地產業升級,還能輻射周邊形成經濟帶,讓5.01億元的簽約金額釋放出遠超數字本身的“乘數效應”,成為激活中俄區域發展的強勁引擎。
以“民生產業”為脈,傳遞合作“溫度”。經貿合作的價值終究要落到民生改善與產業提升的實際成效上。從民生維度看,俄羅斯優質農產品的引入能豐富國內消費者選擇,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更豐盛、“米袋子”更充盈;天然氣供應的穩定保障可為工業生產與居民生活提供可靠支撐,有效降低能源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從產業維度看,跨境物流合作能帶動國內物流企業拓展國際業務,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農業種植合作可推動兩地農業技術深度交流,提升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這些項目沒有停留在“數字簽約”的表面,而是深入民生需求與產業發展的“毛細血管”,讓中俄經貿合作擺脫冰冷的經濟數據,成為滿含溫度的“惠民工程”。
以“長遠拓展”為向,擘畫合作“新藍圖”。5.01億元的簽約成果絕非中俄經貿合作的終點,而是雙方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邁進的新起點。當前,中俄合作已覆蓋能源、農業、物流等傳統領域,未來可依托現有良好基礎向數字經濟、綠色能源、跨境電商等新興領域延伸。比如探索搭建中俄跨境電商平臺,讓兩國更多特色產品實現“一鍵互通”;推動綠色能源合作,聯合開發風電、光伏項目,積極響應全球低碳發展趨勢。隨著這些新領域的持續探索,中俄經貿合作將從“單點合作”轉向“多鏈協同”,從“短期項目”升級為“長期規劃”,逐步構建起更立體、更可持續的合作體系,為兩國互利共贏擘畫更廣闊的未來藍圖。
從資源互補構筑的“堅實根基”,到區域聯動激活的“強勁動能”,再到民生產業傳遞的“溫暖價值”,以及長遠拓展擘畫的“廣闊前景”,此次推介會的成果正是中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生動縮影。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必將在互利共贏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劉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