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工人們正在給鮮食玉米塑封包裝。
9月5日,秋高氣爽。呼倫貝爾黑土地正迎來一場“鮮食玉米”的豐收盛宴。
在呼倫貝爾農墾那吉屯農牧場公司967畝鮮食玉米種植基地,近3米高的玉米植株整齊挺立,穗大粒飽、穗穗金黃。人們正抓緊采收,生產線全速運轉,一批批真空包裝、速凍鎖鮮的玉米產品正發往全國市場。

秋收現場手工采摘。
在這片位于北緯49°的寒地黑土上,那吉屯農牧場公司依托“農墾標準”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控制體系,實現“鮮食玉米”從品質到品牌的雙重跨越。
“我們堅持人工采收,只為最大限度保持鮮食玉米的完整度和風味。”采收隊長王強說。

清晨玉米地里忙采摘。
每一穗玉米都產自標準化種植體系:選用高抗寒品種“金糯262”,推行測土配方施肥與水肥一體化,全面實施綠色防控,堅決不使用化學農藥與催熟劑,并由農技人員全程記錄生長數據,實現源頭可溯。

鮮食玉米挑選裝袋。
來到加工車間,真空包裝生產線正在高效作業。該技術將鮮食玉米的保鮮期延長至12個月,徹底突破季節限制。“目前我們每天可處理鮮玉米14萬穗,其中速凍玉米10萬穗、真空包裝4萬穗,全部通過有機認證。”生產負責人譚寶龍介紹:“從采收至成品共設18道工序,嚴格執行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近年來,那吉屯農牧場公司積極把握消費升級趨勢,持續延伸鮮食玉米精深加工鏈條,推動產品向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轉型,目前已取得“蒙”字標認證、有機產品認證和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等多項資質,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鮮食玉米行業的標桿企業。
從草原黑土走向百姓餐桌,呼倫貝爾墾區的這枚“金穗子”,正憑借其“鮮甜糯香”的口感和“有機安全”的品質,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信任與喜愛,一條以北緯49°為依托的“鮮食玉米黃金產業鏈”已清晰成型。
內蒙古日報·草原云記者:李新軍
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