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政策在生育支持方面頻頻發力,最直接的表現是拿出真金白銀的補貼發放給育兒家庭,每孩每年3600元,發放至3歲,8月31日之前,全國各地全面開放育兒補貼申領,多個第三方服務平臺的申領入口已上線;最亮眼的做法之一,是把原本發放至單位的生育津貼直接發放給個人,截至目前,全國有20個省份已經實現。
生育友好,經濟支持肯定是最重要的。從全國范圍看,中央財政為了支付這筆費用,今年的初步預算就有900億元左右。更重要的是,真金白銀的補貼帶來了隱性的心理激勵。有報道指出,湖北天門、江西贛州等地的社區工作人員反饋,政策出臺后,計劃生育咨詢量比往年增長了兩成,托育機構的入托率也出現上升。可以說,政策激勵是有后勁兒的,它讓年輕人意識到,生育是小家的事,也是國家的事。
生育津貼直接發放至個人的做法也是如此。產假工資雖然沒有增加,但從“繞一圈”到“直達”,這一步小改動,卻釋放出了更大的政策效能。生育津貼原來需由單位或社區向社保機構申領,再由個人到單位或社區領取,多繞這一步,就多出不少麻煩。有時是拖拖拉拉,遲遲領不到,如果辦事人員流程不熟或不認真,就有可能出現孩子出生半年,生育津貼還在“走流程”;有時是有些企業隨心所欲,胡亂理解政策法規,以發放了產假工資為由,自行截留女職工生育津貼的差額部分。無論是延遲還是“缺斤少兩”,都會讓政策善意打了折扣。而改成直接發放至個人,不僅減少麻煩,還能為企業節約人力成本,增加政策的執行力。今年初,全國有12個省份率先試點這一改革時,河南鄭州的生育津貼到賬周期就縮短至7個工作日內,極大緩解了產假女職工的經濟壓力。
當然,生育津貼發放中還存在其他一些“梗阻”,需要在管理中精準施策。比如法律強調的“就高不就低”原則——如果生育津貼低于產假期間的工資標準,單位需補足差額,這一原則如何確保落實?此外,還需要針對靈活就業、失業人群或新老工作交接期等特殊情況,提供更貼心的政策指引,盡量讓有需要的人都享受到政策紅利。
生育友好離不開經濟支持,但不能只有經濟支持,還必須在公共服務上有所體現。今年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加快構建以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為樞紐,以托育機構、社區嵌入式托育、幼兒園托班、用人單位辦托、家庭托育點等為網絡的“1+N”托育服務體系。當越來越多的育兒家庭能在身邊找到便捷、優質、可負擔和可信任的托育服務時,才能減少生育的后顧之憂。
談生育友好,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議題,那就是通過政策引領,建設更平等的職場環境。目前,省(區、市)普遍延長產假至158天及以上,均設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產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兒假,通過多種舉措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假、生育獎勵假、陪產假、育兒假等生育假期落實到位。不可否認,女性的生育福利增加,會相應增加單位的人力成本。因此,通過更完善的生育休假制度設立更多的配偶陪產假、父母育兒假,讓男方多分擔一些育兒成本,就能有效減少女性面對的職場壓力。
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個相當漫長也相當復雜的過程,因此,相關政策也需考慮周全。從現金支持到公共服務,從制度完善到文化變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補貼紅利,用周到體貼的服務保障,構筑起一個真實可感的支持系統,生育友好型社會才能一步步走向現實。(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