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東站悄然下架泡面,換上撈面、拌面等“低氣味速食。這一“去泡面化”行動引發了廣泛熱議。支持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在這爭議背后,是公共空間里個人自由與集體權益的碰撞。
從維護公共環境的角度看,高鐵“去泡面化”有其合理性。高鐵車廂密閉性強,泡面蒸汽中的油脂分子易形成氣溶膠,持續的氣味對孕婦、兒童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極不友好。尤其是在暑運、春運等客流高峰期,車廂內人員密集,泡面氣味更會讓原本就不寬松的空間環境變得更加難以忍受。此外,泡面湯汁若溢出,不僅會弄臟車廂地面,增加保潔難度,還可能引發滑倒、燙傷等事故。
然而,從乘客的角度來看,“去泡面化”卻剝奪了一部分人的選擇權。泡面以其經濟實惠的特點,成為一部分人長途旅途中的剛需。高鐵盒飯價格動輒四五十元,而傳說中的15元“親民套餐”常常處于“售罄”狀態 ,相比之下,均價5元左右的泡面,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許多乘客表示,自己并不是非要吃泡面,只是高鐵上的其他餐食性價比太低,泡面便成了無奈之選。如果高鐵餐飲能做到物美價廉,誰又會執著于氣味較大的泡面呢?
解決“泡面困局”,關鍵在于鐵路部門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例如,廣鐵已經試點設立“氣味友好專區”,在餐車中設獨立通風區域,供乘客食用泡面,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做法。同時,12306平臺可進一步優化,增加更多“餐食喜好”選項,以便更精準地調配餐車供應;推出更多“平價熱食套餐”。此外,鐵路餐飲市場應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讓更多優質餐飲企業參與其中,通過市場競爭降低價格,提高性價比。
真正的文明,不是簡單地“禁止選擇”,而是讓每一種合理需求都能得到妥善滿足。高鐵餐飲能夠同時提供商務套餐和家常小菜;乘客可以選擇座位上的熱鏈餐食,也可以在專門區域安靜享用泡面。這樣的公共空間,才真正體現出現代治理的溫度。希望高鐵服務在升級的過程中,能夠更多地考慮不同群體的需求,在優化乘車環境的同時,也保障乘客的基本權益,讓高鐵出行不僅高效,還充滿人情味。(文/張一聰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