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然而,這一過程中也難免會遭遇一些不實信息的困擾。看似“權威”的信息,實際上往往是虛構的;那些吸引眼球的“突發事件真相”可能是擺拍、剪輯、AI合成的;自稱”專家“或”律師“的,有時僅僅是為了引流而刻意編造的......網絡絕非法外之地,要根治網絡不實信息,需要從多個維度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加大對不實信息的約束力度, 明確網絡不實信息的定義、責任主體及處罰標準。加強日常監管,督促各大平臺履行主體責任,嚴格審核發布內容、標明信息來源,從源頭防止不實信息的傳播。利用AI算法、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不實信息進行實時監測、識別和攔截,減少其擴散。同時,應建立快速舉報和核查機制,對用戶舉報的不實信息及時處理,并公示處理結果。對于故意制造、傳播謠言,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個人或組織,應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其次,信息發布的時效性與透明度需要進一步提升。面對社會熱點事件和公共安全問題等,權威部門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明確事件進展、處理措施與官方立場,避免因信息滯后為謠言的傳播提供空間。此外,需構建多元化的發布渠道,整合政府門戶網站、政務新媒體、新聞發布會及與權威媒體合作等多種形式,確保信息能快速觸達不同群體。同時,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推動各相關單位在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等方面進行協同合作,形成統一的權威發布口徑。
最后,要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培養他們“先查證、再判斷、慎傳播”的習慣,從被動防范轉向主動應對謠言。為了減少謠言滋生的土壤,社會應營造理性討論的環境,鼓勵多元聲音,特別是在社區、學校等場所,通過理性討論而非謾罵來解決分歧。同時,還應增強法律與責任意識,明確造謠的后果,提升公眾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文/何麗靜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