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車廂內“請勿食用榴蓮、方便面等氣味濃重食品”的提示,看似是對乘車環境的優化,實則折射出公共空間管理中個體自由與群體權益的深層矛盾。
根據12306官網的說明,高鐵并未全面禁止食用方便面,普通方便面仍可攜帶上車,鐵路部門僅建議乘客在封閉車廂內盡量選擇氣味較小的食物。該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平衡不同群體的需求:一方面,高鐵車廂密閉,空氣流通差,方便面沖泡后散發的氣味濃郁且持久,容易對呼吸道敏感人群、孕婦等造成不適;另一方面,鐵路部門保留了乘客的選擇權,允許在餐車食用或通過12306平臺訂購沿線外賣。
值得注意的是,自熱食品因加熱包可能引發煙霧報警被明確禁止,而榴蓮、臭豆腐等氣味強烈的食品則被列入禁止攜帶目錄。這種分級管理體現了鐵路部門在規則制定上的審慎態度。
高鐵“禁泡令”爭議的核心,實際上在于公共空間中個體行為的邊界問題。支持者認為,在高鐵這樣的密閉環境中,個人飲食自由應該適當讓步于多數人的舒適度。反對者則強調,方便面作為“10元管飽” 的剛需食品,是長途旅行中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公共服務供給與公眾期待的落差。盡管鐵路部門近年來推出30元以下平價餐食占比達64%,并與一些老字號合作推出特色餐食,但仍有乘客反映,高鐵餐食存在“價格偏高、選擇有限”的問題。這種供需失衡使得方便面成為部分人“不得已的選擇”,也加劇了對政策動機的質疑。
高鐵“禁泡令”的爭議,本質是現代社會公共空間治理的縮影。它提醒我們,任何規則的制定都需在個體自由與群體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在優化車廂環境的同時,鐵路部門應持續提升餐飲服務的性價比和多樣性,讓“10元管飽”的需求不再依賴方便面。同時,公眾也需增強同理心,在滿足自身需求時兼顧他人感受。當我們在高鐵上撕開泡面包裝時,不妨抬頭看看鄰座乘客的表情——公共文明的尺度,往往體現在這些細微的瞬間里。唯有技術、服務與文明意識協同進步,才能讓高鐵真正成為承載“詩與遠方”的移動家園。(文/道如那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