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退休教師李阿姨用短視頻科普傳統剪紙技藝,賬號半年吸粉超200萬;72歲的張爺爺自駕環游中國,沿途記錄風土人情的Vlog播放量屢破百萬。越來越多的“銀發網紅”活躍在網絡上,打破了人們對老年人“不懂科技、遠離網絡”的刻板印象。他們以自身獨特的生活閱歷和積極的態度,征服了觀眾,展現了老年群體如何在數字時代煥發光彩。
以“真”破圈,拉近代際情感。“銀發網紅”的成功,得益于其真誠與生活化的內容。李阿姨剪紙時,布滿老繭的手指;張爺爺自駕途中偶爾迷路的情節;老年夫妻在直播中的日常爭執與默契配合,這些細節不僅讓觀眾感受到“爺爺奶奶輩”的鮮活和可愛,還喚起了年輕網友對老一輩的情感共鳴,許多人留言:“看張爺爺的視頻,想起了外公。”這種情感的共鳴,搭建了代際溝通的橋梁,使得年輕人重新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與情感需求,也讓老年人在網絡空間獲得了尊重和認同。
以“專”立足,釋放晚年價值。“銀發網紅”在視頻中不僅僅是在記錄生活,更是將數十年的職業經驗轉化為有價值的數字內容。退休醫生通過視頻科普慢性病管理,講解用藥誤區;退休工程師展示老式機械的技術原理;退休語文教師解讀古典詩詞,讓傳統文化走得更近。這些內容不僅填補了某些領域的知識空白,更讓“老有所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社交養老方式。老年人通過這種“專業輸出”,展示了晚年的價值,不再是被照顧的群體,而是為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的“寶藏前輩”。
以“融”破界,推動數字包容。“銀發網紅”的崛起,標志著老年群體積極擁抱數字時代。過去,數字鴻溝讓許多老年人對網絡望而卻步;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通過子女的幫助、社區的培訓,學會使用短視頻、直播和在線支付等功能。他們通過社交平臺結識新朋友,豐富精神生活。與此同時,社交平臺推出了更加友好的“老年模式”,商家也在優化線下服務的同時兼顧老年群體的線上需求。這種雙向努力,讓數字世界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而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空間。
“銀發網紅”的興起,是老年群體自我價值的覺醒,也是社會數字化進步的體現。網絡世界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可能,期待未來能有更加完善的支持體系,讓更多老年人輕松融入數字時代,在網絡上展示屬于自己的光彩,推動社會實現更深層次的代際互動與融合。(文/劉昭磊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