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商品真偽難辨、質量參差不齊,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日前,市場監管總局正式啟動網售重點產品質量安全賦碼核驗試點工作。安全帽、電動自行車、燃氣灶具等10類與百姓安全密切相關的產品,將試點推行“一碼溯源”機制。這一舉措意義深遠,值得我們為之點贊。

“一碼溯源”,讓消費更透明。這項被稱為“碼”上行動的試點,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實現從生產源頭賦碼、平臺驗碼亮碼,到消費者識碼用碼的全鏈條監管,消費者只需通過掃碼,產品的真實圖片、生產企業名稱、執行標準、檢驗報告等關鍵質量信息便一目了然,真正實現了“明明白白消費、安安心心使用”。這不僅可以解決消費者與商家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讓消費者在購物時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主動權,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不再“盲選”;遇到質量問題,也能快速溯源追責。 “碼上行動”,掃出的不只是信息,更是安心與信心。
對于生產企業而言,“一碼溯源”是壓力,更是動力。它倒逼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從原材料采購時的質量篩查,到生產加工中的工藝把控,再到成品出廠前的檢驗核查,每一個環節都得“擺上臺面”,畢竟一旦出現質量問題,通過溯源碼能直接追根到具體環節,企業承擔的可不止是口碑損失,還有實實在在的法律責任。這就像給生產環節裝了“監控器”,促使企業在“陽光”下生產,倒逼它們把精力放在提升產品質量上,用誠信贏市場,靠質量攢口碑。
電商平臺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重要橋梁,在“一碼溯源”中得當好“鐵守門”。試點覆蓋的淘天、快手、抖音、京東、蘇寧易購、拼多多等10家大中型電商平臺,必須嚴格審核賦碼信息,推動“碼”上核驗、動態亮碼。把那些“偽資質”“假報告”的商品直接“拒之門外”,從源頭上減少消費糾紛和維權成本,將事后維權轉變為事前預防,讓消費者購物更安心、舒心。
確保“一碼溯源”機制實效,監管是關鍵。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督抽查和缺陷召回,對違法行為依法查處,拿起“探照燈”,持續加強質量監督抽查,擴大抽查覆蓋面,增加抽查批次;用好“放大鏡”,加大對缺陷產品的召回力度,杜絕殘次品流入市場;揮出“組合拳”,全面加強監管執法,從嚴查處違法行為,及時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強大震懾效應。只有監管到位,“一碼溯源”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發揮實效。
“一碼溯源”是一次創新的監管實踐,是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網絡消費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生產企業、電商平臺、市場監管部門以及廣大消費者,都應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推動這一機制的有效實施。以“一碼溯源”為網購安全筑牢防線,讓網絡購物成為更加美好的消費體驗 ,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宋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