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記很負責任,幫我們把種出來的沙柳都銷售出去了。”“他敢作敢當、有魄力,我們都盼著他一直留下來。”“以前咱村是‘空殼村’,自從劉書記來了,村集體經濟一年能有幾百萬元收入。”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鎮烏蘭什巴臺村,提起村黨總支書記劉二飛,村民們贊不絕口。
劉二飛是土生土長的烏審旗圖克鎮人,大學畢業后,他當過老師、企業技術員,多元的職業經歷讓他既具備扎實的知識儲備,又善于實踐創新。2018年6月,他當選為烏蘭什巴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成了村辦企業鄂爾多斯市聚民集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帶頭人”。
烏蘭什巴臺村位于毛烏素沙地腹部,從20世紀50年代起,這里一年四季風沙肆虐,自然環境極為惡劣,60%的村民選擇外出謀生,村子成了“落后村”“空殼村”。
劉二飛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琢磨如何讓沙地里的沙柳既能固沙又能生金。一次外出調研,劉二飛接觸到了生物質產業,他敏銳地察覺到沙柳用于生物質加工的巨大潛力。2019年,在烏審旗委、旗政府的領導下,劉二飛帶領村“兩委”班子,籌措53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年產2萬噸的生物質顆粒廠。這座生物質顆粒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沙柳平茬復壯的問題,還形成了沙柳平茬、村民就業、生態循環、環境整治的利益聯結機制。
如今,生物質顆粒廠不僅回收利用了周邊70多萬畝的沙柳,還輻射帶動了2000多戶農牧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年戶均增收達3000—5000元。“以前我們平茬沙柳,沒有專業機械,費時費力,銷路也窄,現在我們把沙柳賣給顆粒廠,廠里統一安排平茬,我們就等著收錢了。”村民高樹懷說。
“要讓村民持續富起來,單靠一個顆粒廠遠遠不夠。”劉二飛又開始整合資源,拓展產業鏈。2020年,村集體投入35.8萬元,與科研企業聯合研發生物質熱風爐、生物質圓柱熱風爐等新型環保爐,這些產品目前已賣出1500多臺。“生物質顆粒的燃燒率能達到95%,燃燒值在4000-5000千卡之間,充分燃燒后的殘留物可以作為肥料再利用,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提及產品優勢,劉二飛如數家珍。
同年,劉二飛立足本村實際,依托駐地工礦企業集中的優勢,又建起一家勞保手套廠。工廠投產后,不僅為村集體增加了113萬元收入,還讓130名村民實現就地就業,其中不乏留守婦女、低收入群眾,真正把就業崗位送到了村民家門口。
短短幾年間,該村固定資產超過了1000萬元,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達到300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2.8萬元。烏蘭什巴臺村徹底摘掉了“窮帽子”,走上了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真的特別感謝劉書記,是他帶領我們增收致富,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烏蘭什巴臺村第四牧業社長米富寶,提起劉二飛時眼里滿是感激,“村里不管是修路、引水,還是村民就業、孩子上學,只要有問題,劉書記都會第一時間幫著解決,他是真心為我們辦實事”。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在劉二飛的帶領下,烏蘭什巴臺村黨總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走訪調研、村民議事會等形式,梳理出基礎設施薄弱、民生服務缺位、產業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并逐項推進整改,不僅完成了全村累計3.2公里村組道路硬化、86盞太陽能路燈安裝及1.5公里灌溉水渠修繕的基礎設施建設,劉二飛還牽頭整合村黨群服務中心資源,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務站,并配備2名專職工作人員提供社保代繳、證明開具、政策咨詢等便民服務,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組織黨員、志愿者組建“暖心服務隊”,定期上門為村民提供理發、健康體檢、代購等服務,累計達200余次。如今的烏蘭什巴臺村已脫胎換骨,呈現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蓬勃發展、民富村強的嶄新面貌。
從踏上烏蘭什巴臺村這片土地開始,劉二飛用7年的堅守與實干,以最樸實的行動,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化作了一件件為民辦實事的具體實踐,也因此成了百姓口中當之無愧的“好書記”。
這份實干與擔當,讓劉二飛收獲了諸多榮譽。他先后獲評“優秀共產黨員”“烏審旗十大杰出青年”。2023年,在全區嘎查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比武爭星”擂臺賽中,他獲現場評分第一、總分第四,最終斬獲三等獎。2024年榮獲“全區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稱號,2025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作為北疆楷模巡回報告會成員,他多次分享烏蘭什巴臺村的綠色發展經驗,讓該村的發展模式惠及更多村莊。
談及未來,劉二飛的眼神里滿是堅毅:“接下來,我要帶著大伙把生物質顆粒廠做得更大,進一步擴大產值、提升產能,把產業鏈拉得更長、做得更優。”這堅定的話語里,飽含著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更承載著讓全村人日子越過越紅火、共同邁向康莊大道的執著決心。(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布音額尼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