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記對我們村民很負責任,種出來的沙柳都幫我們銷售了!”“他敢作敢當、有魄力,我們都盼著他一直留下來!”“以前咱村是‘空殼村’,自從來了劉書記,一年能有幾百萬收入!”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鎮烏蘭什巴臺村,提起村黨總支書記劉二飛,村民們的夸贊質樸又真誠。
劉二飛是土生土長的烏審旗圖克人,大學畢業后,當過老師、企業技術員,多元的職業經歷讓他既懂知識又善實踐。2018年6月,他當選為烏蘭什巴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成了村辦企業鄂爾多斯市聚民集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帶頭人”。

劉二飛與村民一起商討建養豬場事宜。
烏蘭什巴臺村位于毛烏素沙地腹部,20世紀50年代起,這里一年四季風沙肆虐,自然環境極為惡劣,60%的村民選擇外出謀生,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落后村”“空殼村”。
劉二飛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琢磨“如何讓沙柳既固沙又生金”。一次外出調研中,劉二飛接觸到了生物質產業,他敏銳地察覺到沙柳用于生物質加工的巨大潛力。2019年,在烏審旗委旗政府的領導下,劉二飛帶領村“兩委”班子,籌措資金53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年產能2萬噸的生物質顆粒廠。這座顆粒廠的建立,不僅解決了沙柳平茬復壯的問題,還形成了沙柳平茬、民生就業、生態循環、環境整治的利益聯結機制。

劉二飛察看沙柳長勢情況。
如今,生物質顆粒廠不僅回收利用了周邊70多萬畝的沙柳,還輻射帶動了2000多戶農牧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戶均增收達到3000至5000元。“以前自己平茬沙柳,沒有專業機械,費時費力,銷售路窄,現在賣給顆粒廠,廠里統一安排平茬,就等著收錢就行了!”村民高樹懷說。
“要讓村民持續富起來,單靠一個顆粒廠遠遠不夠。”劉二飛又開始整合資源拓展產業鏈。2020年,他投入35.8萬元村集體資金,與科研企業聯合研發,研發生物質熱風爐、生物質圓柱熱風爐等新型環保爐,已賣出1500多臺。“生物質顆粒的燃燒率能達95%,燃燒值均在4000—5000千卡之間,燃燒后具有低硫低磷的優勢,充分燃燒后的殘留物可以作為肥料再利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提及產品優勢,劉二飛如數家珍。

劉二飛在勞保手套廠針織車間查看機器設備。
同年,劉二飛又立足村莊實際,依托駐地工礦企業集中的優勢,建起勞保手套廠。工廠投產后,不僅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113萬元,更讓130名村民實現就地就業,其中不乏留守婦女、低收入群眾,真正把“就業崗位”送到了村民家門口。
短短幾年間,全村固定資產超過了1000萬元,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300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了2.8萬元。烏蘭什巴臺村徹底摘掉了“窮帽子”,走上了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劉二飛慰問村民。
“真的特別感謝劉書記,是他帶領我們增收致富,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烏蘭什巴臺村第四牧業社長米富寶提起劉二飛書記,眼里滿是感激,“村里不管是修路、引水,還是村民就業、孩子上學,只要有問題,劉書記都第一時間幫著解決,他是真心為我們辦實事。”自“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正是在劉二飛書記的帶領下,烏蘭什巴臺村黨總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走訪調研、村民議事會等形式,梳理出基礎設施薄弱、民生服務缺位、產業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并逐項推進整改,現如今,烏蘭什巴臺村已脫胎換骨,呈現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蓬勃發展、民富村強的嶄新面貌。
從踏上鄉村這片土地開始,劉二飛用7年的堅守與實干,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沖鋒在前,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勇挑重擔。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最樸實的行動,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化作了一件件為民辦實事的具體實踐,也因此成了當地百姓口中當之無愧的“好書記”。

劉二飛榮獲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
這份實干與擔當,也讓劉二飛收獲了諸多認可。他先后獲評“優秀共產黨員”“烏審旗十大杰出青年”,2023年在全區嘎查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比武爭星”擂臺賽中他獲現場第一、總分第四(三等獎)的佳績。2024年獲“全區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稱號,2025年更是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作為北疆楷模巡回報告會成員,他多次分享烏蘭什巴臺村的綠色發展經驗,讓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惠及更多村莊。
談及未來,劉二飛的眼神里滿是堅毅:“接下來,我要帶著大伙把生物質顆粒廠做得更大,進一步擴大產值、提升產能,把產業鏈拉得更長、做得更優。”這堅定的話語里,藏著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十足信心,更藏著讓全村人日子越過越紅火、共同邁向康莊大道的不變決心。
內蒙古日報•草原云記者:布音額尼爾樂 郭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