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在政策引導和科技進步的雙重推動下,正逐步進入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內蒙古發展低空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算力、新能源、空域、區位、自然資源等優勢,要用好用活自身發展優勢,全力競逐低空經濟新賽道
●低空經濟競爭是對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鏈整合水平的綜合考驗,必須乘勢而上、搶抓機遇,加速構建低空經濟產業體系,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在政策引導和科技進步的雙重推動下,正逐步進入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發展低空經濟,對于激活空間資源、重塑生產生活方式、催生跨界融合新模式、提供高效公共服務、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旨在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穩定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充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力
低空經濟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據實際需要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圍內,以垂直起降型飛機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載體,以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商業活動或公共服務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新形態。低空經濟以創新引領、全數字化、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為基本特征,同時兼具經濟增長新引擎、智慧城市新基建、三維立體新交通的三重屬性,天然契合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蘊藏巨大的開發潛力。
創設新質生產要素。從生產要素視角看,建立低空空域使用權,可推動低空空域由自然資源向經濟資源轉化。低空空域作為尚未被開發的無人區,是繼土地、海洋之后蘊藏著巨大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若采用數字化方式構建可計算空域,將實現低空空域從自然資源向能利用、能量化、能分層、能權益化、能資本化的經濟資源轉變。因此,創設類似土地使用權的“空域使用權”新質生產要素,對低空空域進行確權、開發、流轉、利用,將釋放資源配置紅利。
打造全新產業鏈。從產業視角看,低空經濟是一條以數字化、智能化、產業融合化為特點,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基建為支撐的全新產業鏈。因此,其具有輻射領域廣、拓展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的作用。低空經濟將形成一個包括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及低空飛行保障的超萬億級全新產業鏈。
帶動有效投資。從投資視角看,圍繞低空經濟相配套的基礎設施“硬件+軟件”建設,將持續拉動有效投資。目前,隨著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傳統方式的邊際效益顯著遞減,以房地產業為拉動模式的基建領域投資出現對GDP貢獻由正轉負的局面,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產業+大數據產業+低空經濟產業)逐漸成為傳統投資模式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低空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經濟形態,應用場景潛力巨大,蘊含著廣闊的投資機遇,投資價值凸顯。
助推消費升級。從需求視角看,各類低空消費將助推消費升級。當前,低空經濟依托無人機及垂直起降飛行器等低空飛行載體,正在蓬勃興起,一系列低空經濟消費場景應運而生,在文旅、物流配送、航空運動、應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方面已開始試點應用。低空飛行器對比傳統交通工具具有行駛速度快、靈活性強、地域限制小、點對點、基建輕量化、運營效率高等優勢,將催生眾多新場景與新業態,不斷助力消費升級。
用好用活自身發展優勢
內蒙古發展低空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算力、新能源、空域、區位、自然資源等優勢,要用好用活自身發展優勢,全力競逐低空經濟新賽道。
筑起低空經濟的硬核底盤。內蒙古具備低空經濟運行所需的基礎性優勢,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有效降低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的運營成本,從而加速推動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是領先的算力。內蒙古是全國唯一同時承擔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級樞紐節點建設任務的地區。目前算力規模達16.5萬P,其中智算15.4萬P,規模居全國第一。二是強勁的綠電。當前,我區新能源的裝機規模、發電量、外送量均穩居全國首位,同時數據中心綠電占比全國領先。三是廣闊的空域。內蒙古全境東西長約2400公里、邊境線4200多公里,地域廣闊,空域優質,有利于加速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四是獨特的區位。內蒙古橫跨“三北”,內連八省區、外接俄蒙,同時,靠近京津冀、東北等中心市場和出海口,是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和東北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北連接大西北的經濟通道。獨特的區位優勢,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打造低空經濟的應用生態。要立足資源優勢建立特色產業體系,構建低空應用場景的需求轉化模式,形成“資源—產業—需求”的梯次傳導機制。一是農林牧資源驅動。內蒙古是名副其實的耕地大區,耕地保有量達1.72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97%,居全國第二位;作為我國北方面積最大、類型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內蒙古擁有森林面積3.57億畝、草原面積8.15億畝,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二位。天然資源優勢造就出發達的農林牧產業,其有效需求為“低空經濟+農業”提供巨大市場機遇。二是礦產與能源資源驅動。全區有115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十位,其中有57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三位,煤炭、鉛、鋅、銀、稀土等20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第一位;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14.6億千瓦,約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占全國的21%。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優勢資源稟賦使內蒙古工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及中游環節,為“低空經濟+工業”提供龐大市場潛力。應重點關注能源開發與礦產探測等領域,依托低空技術,進一步深化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打造“低空+工業巡檢”的多元化應用場景。三是旅游資源驅動。內蒙古有大森林、大山脈、大濕地、大湖泊、大草原、大沙漠以及溫泉、火山遺跡等多種自然景觀,北疆文化積淀深厚,紅色文化富有特色,民族風情獨具魅力,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優越的空域條件與適合空中游覽的旅游資源相融合,為“低空經濟+旅游”提供廣闊平臺。
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低空經濟競爭是對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鏈整合水平的綜合考驗。唯有加速技術自主替代、建立規模應用優勢,方能在這一戰略性新領域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從產業跟隨到規則引領的轉變。依據低空經濟的技術特征與運行機制,可將產業鏈劃分為上游-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中游-低空裝備制造業、下游-低空應用場景。新形勢下,必須乘勢而上、搶抓機遇,加速構建低空經濟產業體系,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構筑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新高地。低空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的硬件條件,不僅是支持低空經濟安全高效運行的技術基礎,還是低空運營方實現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撐。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框架涵蓋低空物理基礎設施、低空信息基礎設施、數字化管理服務系統、低空經濟關聯業務主體應用四個方面,其分別對應四張網,即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要通過建設四大網絡,在全國率先形成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激活優勢潛能。
打造低空裝備制造業新集群。低空裝備制造業涉及多類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生產、關鍵系統設計及整機制造。要依托低空裝備制造業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加快布局航空新材料產業、關鍵零部件制造業、固態電池產業、整機制造產業、試飛與環境試驗產業等,推動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飛”出新高度。
激活低空應用場景新藍海。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可按照生產作業、公共服務、航空消費這三類細化產業門類和拓展服務鏈條。從低空經濟賦能相關產業的視角看,短期內能夠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產業有物流、巡檢、農業、旅游;中長期可實現載人空中交通,具備巨大的市場空間。要持續拓展低空經濟的多元應用新場景,暢通商業模式,形成規模效應,使低空經濟切實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增進民生福祉。(作者:王靖開 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