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林右旗的田野及牧場上,一群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新農人”正推動著傳統農牧業的轉型升級。他們既是新技術的實踐者,也是鄉村振興的領路人,為當地農牧業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一套融合了“科技引領+示范基地+農技服務+觀摩培訓+田間課堂”的立體化服務體系,正將先進農業知識直接輸送到巴林右旗的田間地頭。農技人員不再是講桌旁的講師,而是蹲在田壟邊、融入農牧民的實踐指導者。集中培訓、案例教學、現場觀摩、分組討論、參與實踐……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確保技術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靠技術。農技員手把手教,種子怎么選、肥怎么施、水怎么澆,講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實多了。”巴彥塔拉蘇木牧民李振國對此深有感觸。在巴林右旗,這種“沉下去”的農技服務結出了碩果,截至目前,全旗試驗示范農作物10余個、品種282個,開展涵蓋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試驗20余項,累計培訓農牧民超過2.5萬人次,為智慧農業的萌芽培育了肥沃的土壤和掌握核心技能的“新農人”。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巴林右旗敏銳地抓住了電商發展的機遇,打造現代化電商產業園,集產品展示、直播孵化、物流配送功能于一體,構建起農畜產品上行外銷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通過與大連民族大學共建實訓基地,創新采用“理論教學+基地實操+企業輪崗”的三段式培養模式,成功孵化并輸送了427名本土電商人才。
主播隋亞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產業園明亮的直播間里,她熟練地對著鏡頭推介家鄉的風干牛肉:“產業園給我們提供了免費直播間、專業培訓,還有物流支持,讓我們的優質牛羊肉能直接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上。”在隋亞麗這樣的“新農人”推動下,巴林右旗的農畜產品正加速擁抱互聯網。
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后一公里”是關鍵一環,為此,巴林右旗投入1.55億元建設了現代化的商貿物流園區,吸引了順豐、圓通、德邦、中通、申通等全國快遞頭部企業入駐,共同打造了輻射赤峰北部的區域性分揀集散中心。強大的物流中樞迅速將觸角延伸至最基層的嘎查村,如今,125個嘎查村級電商服務站、9個蘇木鎮級電商分中心、325家電商終端店星羅棋布。全旗9個蘇木鎮162個嘎查村已全部實現村村通快遞。
“我們的物流網已高效對接沈陽、哈爾濱、北京三大核心轉運中心,京津冀、東三省方向的快遞運輸時效平均縮短了1天以上。”物流園區負責人說。這張日益密實高效的運輸網,徹底打通了農畜產品高效流通的“經脈”,讓草原的物產能夠更快、更新鮮地抵達遠方消費者的手中。
從農技人員扎根田間傳授技藝的身影,到電商產業園內此起彼伏的鍵盤敲擊聲和直播吆喝聲,再到遍布嘎查村的便捷快遞服務站,巴林右旗的探索清晰地勾勒出智慧農業并非遙不可及的概念。它正通過培育一批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本土“新農人”,依托技術下沉的扎實根基、銷售渠道的創新拓展以及物流網絡的強力支撐,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穩步推進、落地生根,為傳統農牧業注入了轉型升級的可持續動力。(恩和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