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托克旗的草原深處,風卷著沙塵掠過牧民的圍欄,揚起的沙粒仿佛還帶著過往的愁緒。這里曾是傳統牧區的鮮活縮影——家家養羊,戶戶為營,在市場浪潮中越發步履維艱。“羊養兩年才出欄,賣時還要看販子臉色。”這樣的嘆息,在草場上回蕩了太久。
如今,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正在悄然上演。曾經揮著羊鞭在草原上奔波的小牧戶們,現在可以動指尖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點,就能搭上現代畜牧業的聯合快車。 “以前養羊,最怕的就是出欄時沒銷路,價格也由著販子定。現在加入聯合體,咱有了‘靠山’,這些難題全解決了。”牧民敖特根德力格爾指著手機里的訂單信息,笑得格外踏實。他口中的“靠山”,正是內蒙古草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牽頭打造的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 這個聯合體像一根結實的紐帶,把龍頭企業的市場能量、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力、家庭牧場的養殖經驗,還有普通牧民的實干勁兒緊緊擰在一起。大家攥成一個拳頭闖市場,不再是從前各自為營的“散兵游勇”;過去各自為戰的局面,變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共同體,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有了底氣。
“優質種羊送上門,技術專家全程指導,不管市場價格怎么變,企業都按合同價收羊,我們的收入再也不用‘看天吃飯’。”談及聯合體的訂單養殖模式,牧民額定達來難掩激動。這一模式不僅為牧民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更通過標準化飼養要求,保障了肉羊品質,也讓牧民的日子有了奔頭。 訂單養殖模式,無疑是給牧民吃了顆“定心丸”。從優質種羊上門,到按照標準將羊飼養到規定日齡和體重,再到企業技術專家全程保駕護航,每一個環節都讓人安心。最關鍵的是無論市場價格如何波動,企業都會穩穩地按照合同價格收購,牧民的收入看得見、摸得著,再也不用為銷路犯愁。 對于不想費心管理的牧戶,托管養殖服務成為“省心之選”。
專業團隊來搞規模化運營,牧戶不用操心,坐在家里就能穩穩拿到收益,省心又踏實。最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覆蓋全產業鏈的數字服務平臺,牧民點點手機就能給羊看遠程病、讓飼草料智能調配,市場行情更是一秒掌握。 產業化協作帶來的成果實實在在體現在牧民的錢袋子里,刻在草原發展的藍圖上。目前,內蒙古草綠公司聯合體聯結成員共有3家關聯企業、5家合作社、12個嘎查村集體經濟組織、5個家庭農牧場經營主體和10216戶聯結農牧戶,帶動2000戶左右牧民養殖戶參與合作經營,實現年出欄20萬只牧區商品肥羔,合作戶年均純收入在12萬元左右。數字背后,是一個個家庭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真實寫照。 沿著草原公路前行,能看到一幅幅熱鬧的產業圖景:飼料加工廠里,機器轟隆作響,一袋袋定制飼草料不斷下線;屠宰分割中心內,工人們穿著整潔的工作服,將新鮮羊肉精細分裝;物流倉儲園區里,十多輛冷鏈專車每天整裝待發;電商運營中心,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訂單不斷跳動,客服人員正耐心回復著顧客的咨詢,讓草原美味通過指尖連接萬家餐桌。 科創基地扎根牧區,技術人才們將標準化養殖、疫病防控等技術手把手教給牧戶。與科研院所手拉手深耕產學研,湊在一起搞聯合育種,讓更多優質羊品種“強強聯手”。
未來,當更多實驗室里的智慧和田間地頭的經驗碰出火花,這片草原將會在光影流轉間長出新的生機。 圈舍里嗷嗷待哺的羔羊,手機里叮咚作響的技術指導,還有那份“共富”合同,共同織就了一幅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緊密相連、充滿希望的產業圖景。這不僅僅是一個個農戶收入的增長,更是小生產融入大市場的一次生動實踐。車輪滾滾向前,帶著農牧民的期待,也載著鄉村振興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