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以其排山倒海的氣勢和熾熱的愛國情懷鼓舞無數中華兒女救亡圖存。80多年歲月流轉,一代又一代中國音樂人,從母親河中汲取靈感,創作了無數與黃河有關的作品,讓世界聆聽來自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壯闊濤聲。
8月28日晚,內蒙古藝術劇院原創交響樂《壯美黃河》完成首演,這是內蒙古各族兒女用世界性的音樂語言,展現中華民族的音樂風骨、精神圖騰,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黃河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音樂人面對黃河總會迸發創作欲望。”說起《壯美黃河》的誕生,曲作者、內蒙古音樂家協會主席葉爾達說。
2023年,葉爾達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黃河大峽谷采風,雄渾壯闊的景象讓他心潮澎湃。葉爾達立即萌生了用音樂致敬黃河、贊美家鄉的強烈愿望。
說到以黃河為背景創作的交響樂,人們總會想起經典的《黃河大合唱》。對此,葉爾達坦言:“《黃河大合唱》是黃河題材中最經典的作品,藝術高度難以超越。所以在創作最初,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另辟蹊徑,寫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有著內蒙古段獨特氣質的黃河。”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葉爾達將視角聚焦黃河內蒙古段——“我們不光要表現宏偉的黃河,更要展現家的溫暖。”葉爾達說這話時,眼中閃著光,“黃河流經內蒙古7個盟市,母親河偏愛這方熱土,自古就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這里的人們對黃河的情感真摯、濃烈、深沉。”
創作中,民歌給了葉爾達巨大靈感,他大膽汲取黃河“幾字彎”地區豐富的民歌素材,將漫瀚調、二人臺、鄂爾多斯民歌等五種民樂民歌的音樂元素融入創作之中,這一體現黃河兩岸人民文化交融的藝術形式,成為作品的靈魂所在。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當這段熟悉的旋律通過弦樂奏出時,連作曲家本人都感嘆:“我自己第一次聽時,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將民歌小調發展成鋼琴協奏曲并非易事。葉爾達表示,既要運用交響樂的多聲部創作手法來發展、延伸民歌主題,又要注意不丟失民歌原有的靈魂,還得有新的創新的東西在里面,通過鋼琴的技巧表現曲目的音色變化、情緒變化和快慢變化。
《壯美黃河》共分三個樂章:《黃河大峽谷》《溫暖的幾字彎》《騰飛》。首演當晚,隨著指揮棒的揮動,三個樂章次第展開,悠揚的旋律在音樂廳中回蕩,仿佛將觀眾帶到了那條奔騰不息的大河之畔。音樂時而激昂澎湃,如同河水波濤洶涌;時而溫婉細膩,宛若河畔的微風輕拂。觀眾被樂曲引領,沉浸在音樂中,整首樂曲,既展現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闊氣勢,又流淌出“萬家燈火暖山河”的溫馨情感。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觀眾也宛如游覽了一次壯美黃河。
觀眾呂女士看完演出后激動地說:“整場音樂會既有民族音樂,又有管弦樂,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曲目中有黃河岸邊的奮斗故事,也有今天黃河兩岸百姓的幸福生活,我為內蒙古有這樣優秀的音樂作品驕傲。”
《壯美黃河》首演陣容強大,內蒙古交響樂團是本次的演奏主力,青年鋼琴家、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授史博陽擔任鋼琴演奏,著名指揮家呼德出任指揮。藝術家們的強強聯手,為這場音樂盛宴注入了無限的藝術魅力。
作為一部交響樂的“雕刻師”,指揮尤為重要。內蒙古籍指揮家呼德全情投入,在他的引領下,內蒙古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將《壯美黃河》的磅礴氣勢與細膩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呼德說:“指揮要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我和葉爾達合作過多次,互相非常信任,這首作品立意高、風格新,我所做的就是讓這部作品完美呈現出來。”
作為一部鋼琴協奏曲交響樂,鋼琴的表達無疑是靈魂。史博陽博得了葉爾達的高度贊揚,“她對這首原創作品把握得非常精準,技藝更是沒的說,她第一次和我們合排時,我就覺得穩了。”
演出當晚,史博陽特地穿了一身紅衣,以示隆重。“以往我多是演奏經典作品,這次是演奏原創音樂,我特別感動,這首樂曲非常有氣魄,特別是第二樂章的漫瀚調,極富地域特色,葉爾達老師給了我很大發揮空間,這次和內蒙古交響樂團的合作非常開心。”
《壯美黃河》的成功首演,是對家鄉的禮贊、更是對勝利的歌頌。葉爾達和內蒙古交響樂團用音樂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讓世界更加了解內蒙古,更加了解中華民族面對外侮時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精神,以及黃河兒女在新時代下的幸福生活與美好愿景。
“《壯美黃河》這個選題很有內涵,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藝術形式呈現,將漫瀚調編進曲中,創新之意明顯,是一部可以載入內蒙古音樂史冊的作品,未來的日子里,期待更多像《壯美黃河》這樣的優秀作品涌現,用音樂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內蒙古藝術劇院藝術創作中心專家李世相說。(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馮雪玉 孫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