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智是寶貴的財富。新征程上,如何讓群眾意見真正成為科學決策的源頭活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課題。
民聲如鏡,映照初心本色。當前,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群眾訴求多元多樣。這就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傾聽民聲,以更加務實的舉措匯集民智。既要開發好“掃碼建言”等輕量化工具,降低操作門檻,吸引更多群眾參與進來;也要充分發揮黨報黨刊、廣播電視主渠道作用,常態化開展“小板凳議事會”“院落懇談會”等接地氣形式,為不熟悉數字技術的群體建好民意表達的橋梁。通過構建立體化、多樣化的意見反饋渠道,讓“原汁原味”的群眾心聲“有地方說、能傳得開”,推動政策的制定與調整更加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問需于民只是起點,解憂紓困才見真章。群眾意見千條萬縷,一方面,需建立專業化篩選機制,運用大數據分析、專家論證等方式,從海量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民意公約數”。比如,針對養老難題,既要梳理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共性訴求,也要關注農村留守老人的特殊困境,形成分層分類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要形成收集反饋工作閉環,對于合理訴求應做到“馬上就辦”,提升響應效率;對暫不具備實施條件的訴求,也需坦誠溝通說明,爭取理解,在不斷互動中增強群眾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群眾愿當“建言者”、敢做“監督員”的持久熱情。
聽取民聲絕非“一時一事”之舉,必須做到“時時在線”。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健全吸納民意、匯聚民智的長效機制,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時固化為制度規范,確保民意征集、分析、反饋、應用各環節有章可循、運轉有序。同時,要著力提升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善用群眾智慧的能力本領,通過教育培訓、實踐鍛煉,讓黨員干部既能熟練運用“鍵對鍵”等數字化治理新方式,又能傳承發揚“面對面”等深入群眾的優良傳統,不斷提升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的工作實效,持續匯聚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磅礴偉力。(袁鴻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