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協作“旅游倍增計劃”實施以來,京蒙兩地依托核心市場與資源稟賦,雙向賦能。北京通過客源流量與品牌效應激活內蒙古的文化資本與生態資產,內蒙古則依托特色資源與民生改善反哺北京的消費能級提升。這不僅擴大了兩地旅游經濟規模,更是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將“生產—生活—生態”進行耦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實現了民生改善、生態屏障功能強化與文化資本增值的多重價值,使北疆旅游成為京蒙協同發展的空間載體與實證樣本。
從文化融合到文化共創,京蒙文旅協作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是京蒙文旅協作仍需實現從文化適應到文化共生的范式轉型,使京韻與蒙風建構為共享文化符號。
從產品聯名到品牌共生,建構國民化的北疆文化IP。北疆文化IP辨識度高、特色突出、內涵豐富,但也存在文化資本轉化困境。具體表現為設計創新指數偏低、符號再生產能力不足。建議構建北疆文化IP資源庫,通過搭建北京與內蒙古文旅雙主體治理架構,實施老字號與民族企業協同創新計劃,建立“京蒙文創聯合實驗室”,開發文化元素融合度高的國民級產品,并設置動態評估機制。
從長途觀光到短途文化沉浸,讓內蒙古成為首都文化腹地的功能轉型區。建議構建“京蒙文化走廊”,實施交通基建,開通文化旅游專列、高鐵站文化服務中心、文創體驗站點等公共文化空間站。
從數字漫游到虛擬文化共生,優化京韻蒙風的年輕化傳播路徑。構建京蒙數字文旅平臺,整合北京的云游故宮與內蒙古的云游草原資源,開發線上文化互動功能。比如,用VR技術讓故宮的九龍壁與內蒙古的銀碗對話,講解龍紋與云紋的文化關聯。推出京劇與長調線上合唱活動,用戶可選擇京劇唱腔或長調唱腔,合成京韻蒙風的歌曲,并分享至社交平臺。同時,推廣數字文化直播,邀請北京的故宮講解員與內蒙古的北疆文化傳承人聯合直播,講解京韻蒙風的文化故事。
從文化互構到文化認同的演進,促進京蒙文化資本的雙向流動。北京用文化運營激活內蒙古的文化資源,內蒙古用文化場景反哺北京的文化消費,形成文化再生產的閉環系統。過去看到了流量增長、結構升級和民生增收,但更重要的是,京韻蒙風正在成為共同的文化記憶。
基于文化地理學視角,京蒙文旅協作應實現文化接觸、文化互構、文化認同的三階躍遷。從“核心—邊緣”模式轉向多節點網絡模式,形成文化共同體的共享空間。當京韻與蒙風真正融入彼此的生活,文化消費變成文化認同,京蒙文旅協作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共興、經濟共富、生態共護的終極目標。這也正是京韻蒙風共織文旅新章的深層意義。(作者:吳銀玲 系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博士)